督脉-大椎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4-26 23:18|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453| 评论: 0

摘要: 【大椎】出《素问·气府论》。属督脉。三阳、督脉之会,是身体阳气的汇合点,平时应避免受寒。我们可以用热毛巾热敷大椎穴或热水冲大椎穴的方法来预防受寒,也有可用手心来回擦热大椎穴或两手搓热后敷在大椎穴位上。 ...
大椎
出《素问·气府论》。属督脉。三阳、督脉之会,是身体阳气的汇合点,平时应避免受寒。我们可以用热毛巾热敷大椎穴或热水冲大椎穴的方法来预防受寒,也有可用手心来回擦热大椎穴或两手搓热后敷在大椎穴位上。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大椎别名
百劳、上杼

大椎的功能作用
益气壮阳、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大椎的定位
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可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大椎穴解剖
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

大椎主治功能
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颈项强直;及肺结核,支气管炎以及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症。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疟疾、颈椎病、痤疮、小儿舞蹈病等。

大椎配穴
配肺俞、曲池,可宣肺解表,清热止咳,主治外感咳嗽;
配间使、后溪,可通阳截疟,主治疟疾;
配人中、合谷、太冲,可开窍醒神、熄风解痉,主治热极生风;
配绝骨、后溪,可镇惊安神、调和阴阳,主治癫癎。
配曲池、风池治流感。
配风门、肺俞、膻中(麦粒灸)治哮喘。
少商放血、合谷可退热。
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脾俞治白细胞减少症。
腰俞,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配合谷、中冲,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长强,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大椎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按摩方法
按摩大椎穴位可以舒缓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霍乱、呕吐、风疹、颈椎病、发热、中暑;对治疗面部色斑、粉刺、湿疹、过敏皮肤、黄疸等有帮助,对治疗肩背疼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有明显疗效。按大椎穴为督脉经穴,可以主治头项强痛,咳嗽,气喘之症。由于寒气大多是从大椎处侵入的,因此经常敲打大椎穴也能够防止风寒感冒的发生。本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统摄全身阳气,而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里,故本穴可清阳明之里,启太阳之开,和解少阳以驱邪外出而主治全身热病及外感之邪。

大椎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头重目瞑,凄厥寒热,汗不出。” 
《类经图翼》:“善退骨蒸之热。” 
《针灸大成》:“头重,目瞑,瘈疭,恍惚不乐。”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灸以年为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16:48 , Processed in 0.0713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