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19 10:01|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517| 评论: 0

摘要: 【三阴交穴】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承命、太阴、下三里、国际代码:SP6,拼音:SanYinJiao,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 ...
三阴交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承命、太阴、下三里、国际代码:SP6,拼音:SanYinJiao,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本穴物质为足三阴经交会而成,气血物质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阴经,本穴有联络足三阴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常拔此穴可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对治疗内分泌失调,防治现代文明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效果显著。

三阴交穴定位
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灸之宝取穴法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垂足或仰卧取穴。

三阴交穴的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三阴交穴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肝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胸腹胀满、腹痛肠鸣、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痃癖、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癥瘕、血崩、血晕、死胎、恶露不止,阴茎痛、小便不利、遗精白浊、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瘾疹、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等。现代又多用三阴交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遗尿、性功能减退、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等。

三阴交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
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三阴交系回阳九针穴之一。

三阴交穴配穴
中脘、内关、足三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配阴陵泉、四白、足三里、脾俞、肾俞、光明,有益气健脾生津,滋养肝肾,补肾填精的作用,主治神水将枯。
配外麻点、切口旁针;太冲、下巨虚;内关、足三里,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是剖腹产麻醉最常用的基本方。
天枢合谷,有清热除湿,健脾和中的作用,主治小儿急性肠炎。
配天枢、合谷、中脘,治急性肠炎。
中极、天枢、行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中极、行间,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阴陵泉、膀胱俞、中极,有渗变利尿的作用,治癃闭、小便不利。
配神门、内关,治失眠。
关元、大赫,治遗精、阳痿。
配天枢、合谷、阴陵泉治疗腹泻、飧泻。
气海治疗遗精、阳痿、白浊等。
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三阴交穴名解
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该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

三阴交穴解剖
浅层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分支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通过。

三阴交穴相关文献
《类经图翼》:主中风卒厥不省人事。
《杂病穴法歌》:呕噎阴交不可饶,死胎阴交不可缓。
《胜玉歌》:阴交针入下胎衣。
《针灸甲乙经》: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飧泄,补三阴交。
《千金翼方》:产难,月水不禁,横生胎动;牙车失欠蹉跌;脚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16:44 , Processed in 0.1164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