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鬼邪、下三里、下陵、三里。。国际代码:ST36,拼音:ZuSanLi。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胃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土。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犊鼻下3寸。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足三里有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的作用,为保健要穴。 【足三里穴定位】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犊鼻下3寸。 【灸之宝取穴法】 位于小腿前外侧,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犊鼻穴直下3寸,约4横指处取穴。 【足三里穴的功能作用】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活络,升降气机。 足三里有理脾胃、调气血、补虚乏、泻胃热、防病保健的作用。 足阳明经属胃络脾,足三里是本经的合穴,又是胃腑下合穴,可健脾和胃、运化水湿,主治脾胃病和水湿为患,故有“肚腹三里留”之说。 【足三里穴主治病症】 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热、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绞痛、膀胀炎、阳痿、遗精、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休克、失眠等。 【足三里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足三里穴应用广泛,为全身强壮要穴,针灸按摩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亦为消化系统常用要穴。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 强壮保健常用温和灸或化脓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强身保健可采用化脓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数百壮或温灸至皮肤稍见红晕为度,每日1次,每月20次,有时亦可采用药物天灸。 注意:小儿忌灸足三里。 【足三里穴配穴】 配冲阳、仆参、飞扬、复溜、完骨,有补益肝肾、濡润宗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梁丘、期门、内关、肩井,有清泻血热,疏肝理气,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乳痈; 配上巨虚、三阴交、切口两旁俞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用于胃次全切除术; 配阳陵泉、行间,有理脾胃,化湿浊、疏肝胆,清湿热的作用,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 配中脘、内关,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主治胃脘痛; 配脾俞、气海、肾俞,有温阳散寒,调理脾胃的作用,主治脾虚慢性腹泻。 配百会、中脘,治气虚下陷。 配中脘、阳陵泉,治胃。 配内关、中脘,有和胃降逆,宽中利气的作用,治胃脘痛、反胃呕吐。 配天枢、气海,治慢性腹泻。 配天枢,治泄泻。 配风池,治头昏。 配环跳、风市,治下肢麻木。 配关元,施以化脓灸、隔物灸、药物天灸等至皮肤红晕,有增强体质的作用。 【足三里名解】 足,指人及动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足蹠、趾三部组成,俗称为脚。三,数名。里,邑、居,集会通达之意。三里,指长度及人身上中下三部之里。以其与外膝眼的距离长度及通乎三焦之里而言。《黄帝内经素问·针解》:“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入于下陵,下陵者,膝下三寸,胻外三里也。”杨上善曰:“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为一里也。”《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刺天容者无过一里。”杨上善亦曰:“一里,一寸也。”又与手阳明之三里上下相应,对三焦在里诸病无所不包,可以互观。《内经》:“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古“理”与“里”通。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足三里穴解剖】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分支,深层正当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足三里穴相关文献】 《灵枢》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灵枢》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善呕,呕有苦,长太息,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 《外台》 凡人年三十以上,苦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以三里下气。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针灸大成》: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腹有逆气上攻,腰痛不得俯仰,小肠气,水气蛊毒,鬼击,痃癖,四肢满,膝胻酸痛,目不明,产妇血晕。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 《通玄指要赋》:三里却五劳之羸瘦;痹肾败,取足阳明之上。 《玉龙赋》:心悸虚烦,刺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