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下巨虚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18 15:16|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379| 评论: 0

摘要: 【下巨虚穴】出《灵枢·经脉》,别名:巨虚下廉,下林,足下廉;国际代码:ST39,拼音:XiaJuXu,属足阳明胃肠经,又为小肠下合穴,“合治内腑”。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本穴适用于 ...
下巨虚
出《灵枢·经脉》,别名:巨虚下廉,下林,足下廉;国际代码:ST39,拼音:XiaJuXu,属足阳明胃肠经,又为小肠下合穴,“合治内腑”。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本穴适用于小肠诸疾;根据其近治作用,可用于治疗下肢痿痹,根据其远治作用,可用于治疗乳痈等疾患。是治疗下腹部疼痛的主穴。

下巨虚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寸,距
灸之宝取穴法
正坐位或仰卧位,根据骨度分寸法,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折量出犊鼻下9寸所在,再以中指同身寸即可定位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下巨虚所在。

下巨虚的功能作用
理肠胃、清湿热、化积滞

下巨虚主治病症
主治小腹痛,肠鸣腹痛,泄泻,痢疾,大便脓血,泄利脓血,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胃中热,胃脘痛,纳呆,小便不利,小便黄,消谷善饥,胸胁痛,腰脊痛引睾丸,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足不履地,寒湿脚气,胫肿,下肢水肿,足痿不收,乳痈,涎出,喉痹,中风偏瘫,暴惊狂言等。代多用下巨虚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下巨虚配穴
曲池太白,治泻痢脓血。
配阳陵泉、解溪,治下肢麻木。
天枢、委中,治急性肠炎。
中脘关元,治消化不良的水泻。
上廉、下廉,治小便黄。
配下廉、丘墟,治狂言非常。
配幽门、太白,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泄痢脓血。
配阳陵泉、解溪,有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麻木。

下巨虚名解
下,相对于上而言。巨,巨大;虚,空虚。本穴原名“巨虚下廉”,指本穴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本穴在巨大空隙处之下方,故名。本穴与上巨虚、下巨虚、条口同在一条缝隙之中,上巨虚在缝隙上端,下巨虚在缝隙下端,条口位于正中,三穴主治相似。

下巨虚穴解剖
浅层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小腿骨间膜深面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经过并分布。布有腓浅神经分支及腓深神经;并有胫前动、静脉通过。

下巨虚穴相关文献
《黄帝内经素问·针解》: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针灸甲乙经》:溺黄,下廉主之。乳痈,惊,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脚气初得,脚弱;腰脚不遂,不能跪起;小便难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18:44 , Processed in 0.08977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