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庭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陷骨;国际代码:ST44,拼音:NeiTing,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五腧穴属水。在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主治:齿痛,咽喉肿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现代临床常用于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内庭定位】 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灸之宝取穴法】 内庭位于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处;或于二、三趾间的缝纹端取穴。 【内庭的功能作用】 和胃降逆、通肠化滞、清热宁神、清胃肠湿热、理气镇痛 【内庭主治病症】 主治齿痛,齿龈炎,龈肿,面肿,口,喉痹,咽喉肿痛,鼻衄,腹痛,腹胀,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痢疾,泄泻,肠疝痛,足背肿痛,热病,胃痛吐酸,胃痉挛,消化不良,目痛,口噤,耳鸣,吞酸,纳呆,肠痈,便血,大小便不利,胫骨痛,脚气,足趾肿痛,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跖趾关节痛,发热,头痛,牙痛,便秘,瘾疹,四肢厥逆,胫痛不可屈伸,癔症,小便出血等。 【内庭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尖向上斜刺,其针感可沿本经上行。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内庭配穴】 配合谷,有清泻邪热的作用,主治牙龈肿痛。 配合谷、颊车,治牙龈肿痛。 配环跳,治胫痛不可屈伸。 配天枢、厉兑,治食不化、不嗜食。 【内庭名解】 内,内里,内方。深处为内,居处为庭。门内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穴居第2、第3趾间之趾蹼部,地位隐蔽,犹如门内之庭堂也。本穴之下为“历兑”。“兑”于《易经》为口,为门。本穴犹在门庭之内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处,而在头脑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关于内也。于体则庭,于用则内,故名“内庭”。 【内庭穴解剖】 浅层有趾背神经(腓深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分布。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外侧支之趾背神经和足背静脉网。 【内庭穴相关文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痛,口,齿龋痛,疟,不嗜食。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内庭次趾外,胃脘阳明。能疗四肢厥,喜静恶闻声,耳内鸣喉痛,数欠及牙疼,虚疾不思食,针着便惺惺。 《通玄指要赋》:腹膨而胀,夺内庭兮休迟。 《玉龙歌》: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 《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 《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 《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注:内庭歌诀 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瘾疹咽喉疼,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