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谷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陷骨;国际代码:ST43,拼音:XianGu,属足阳明胃经,五腧穴属木。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 【陷谷定位】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灸之宝取穴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跖趾关节后方,二、三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取穴。 【陷谷的功能作用】 清热解表, 和胃行水, 理气止痛。 【陷谷主治病症】 主治面目浮肿,肠鸣腹泻,足背肿痛,足痿无力,下肢瘫痪,足扭伤,热病,目赤肿痛,结膜炎,面浮身肿,胸胁支满,肠鸣腹痛,热痢,疟疾,球结膜炎,胃炎,肠炎,腹痛胀满,肠鸣泄痢,胃脘痛,肠鸣,腹痛,疝气,腹胀,腹水,面目水肿,上眼睑无力,肾炎,胸膜炎等。现又多用陷谷治疗球结膜炎、胃炎、肠炎等。 【陷谷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到足背。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陷谷配穴】 配列缺、阴陵泉,治面目水肿。 配骨庭、太冲,治足跗肿。 配温溜、漏谷、复溜、阳纲,治肠鸣而痛。 配列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治面目臃肿。 配内庭、太冲,有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 【陷谷名解】 陷,凹陷之处也。谷,山谷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聚集之处。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故名。本穴物质为冲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和内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天部之气是横向传于冲阳穴,地部经水则下传内庭穴,本穴有传输胃经气血的功能,故为胃经俞穴。 【陷谷穴解剖】 第二跖骨间隙。皮薄,由腓浅神经分布。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皮下布有皮神经及足背静脉网。足背深筋膜薄,但很坚韧,其形成的足背韧带的表面有足背(动脉)网, 由跗外侧动脉、弓形动脉的分支和腓动脉的穿支等吻合而成。在趾长伸肌腱第二、三趾骨的肌腱之间,穿经趾短伸肌至第二跖骨间隙内的骨间肌。以上诸肌均由腓深神经支配。 【陷谷穴相关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输。 《针灸甲乙经》:水中留饮,胸胁支满,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肿目痈,刺陷谷出血立已。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面目浮肿及水病善噫,肠鸣,腹痛,热病汗不出,振寒,疟疾。 《备急千金要方》:热病,肠鸣而痛,腹大满,喜噫。 《针灸资生经》:陷谷,主腹大满,喜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