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鼎】 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居颈部,内应咽喉,具有疏经通络、理气化痰、消肿止痛、祛瘀散结之功,并可降逆泻火、清燥存阴,可用于治疗颈部及咽喉诸疾。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天鼎。(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 【天鼎别名】 天顶 【天鼎的功能作用】 理气化痰、清咽利膈 【天鼎的定位】 在颈侧面,正坐,头微侧仰,喉结旁开3寸的扶突穴直下1寸,当胸锁乳突肌后缘处取穴。 【天鼎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升动脉;布有副神经、颈横神经、耳大神经、枕小神经,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天鼎主治功能】 主要主要用于口、咽疾患等。如暴瘖、气梗、喉痹、咽肿、吞咽困难、扁桃体炎、喉头炎、舌骨肌麻痹、声带疾患及瘰疬、瘿气等凡咽下困难者,均可取用。现代西医临床也有用于甲状腺肿,颈淋巴结核,扁桃体炎,喉炎,舌骨肌麻痹症。 【天鼎配穴】 配间使治失音; 配照海治慢性咽炎; 配气舍、膈俞,有清热利咽,消肿止痛作用,主治咽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息,食饮不下。 配间使,有宁心利窍作用,主治失音。 【天鼎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并向咽喉放散。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方法】 按摩手法可以用中指指腹按摩天鼎,每次1~3分钟,对咽喉和耳部有很好的保养作用,能缓解咽喉肿痛,预防听力减退。用力按压天鼎50次,可缓解扁桃体红肿所造成的疼痛及喉咙阻塞等症状。按摩天鼎穴具有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的功效。 【天鼎相关文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颈缺盆,自扶突后一寸。 《循经考穴编》广注:扶突后寸半,合人迎后三寸。一法迳取结喉旁开四寸五分。 《医宗金鉴》:缺盆上,直行扶突下一寸。 《针灸集成》:颈筋下,肩井内一寸四分。 《针灸甲乙经》:暴瘖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 《太平圣惠方》:喉中鸣。 《针灸大成》:暴瘖喉痹嗌肿,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 《针灸甲乙经》:暴喑气哽,喉痹咽痛不得息,食饮不下,天鼎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天鼎、气舍、膈俞,主喉痹哽噎咽肿不得消,食饮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