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舍】 出自于《针灸甲乙经》,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胃经经水在此大量气化并充补胃经。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经水气化的天部之气。冷却循颈项上炎的火热之气并为天部提供水湿阳气。气,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舍,来源之意。气舍名意指本穴为胃经经气的重要来源。本穴物质为水突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位处颈之下部,由于其更近心室火炎之区,故其水液气化更多,所生气亦更大,为胃经之气和重要来源,故名气舍。 【气舍别名】 脐中 【气舍的功能作用】 清咽利肺,理气散结 【气舍的定位】 在颈部,当锁骨内侧端的上侧,上胸部,胸骨的上端。锁骨根部稍中之处。 【气舍解剖】 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起始部;有颈前浅静脉,深部为颈总动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舌下神经的分支。 【气舍主治功能】 主治咽喉肿痛,颈项强急,咳嗽,气喘,瘿瘤,瘰疬等。临床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和消化系统疾病如:食道炎,膈肌痉挛,消化不良;及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落枕,颈椎病等其他类型。 【气舍配穴】 【气舍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3~0.4寸,局部酸胀,不宜深刺。 或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本经气舍至乳根诸穴,深部有大动脉及肺、肝等重要脏器。不可深刺。 【按摩方法】 用指头将2侧的穴位同时用力指压。一次指压持续3-5秒,反复3-5次,会逐渐扼制反胃后的恶心症状。依本穴的刺激,刺激迷走神经而活络胃部功能,可使胃痛或者恶心等症状得到缓解。 【气舍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瘿瘤,气舍主之。肩肿不得顾,气舍主之。” 《铜人针灸经》:“治咳逆上气,瘤瘿喉痹咽肿,颈项强不得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