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溜】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为手阳明经郄穴是其经气深聚之处,擅长治疗急性疼痛性疾患,内可清泻阳明火邪,外可疏散头面风热,有清热解毒、泻火消肿,祛瘀止痛之功,治疗风热上扰,阳明郁热所致的头面五官急性肿痛疾患。温,温热;溜与留同,含停留之意。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郄穴,乃气血深聚之处。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温热,穴为阳气所注,故名温溜。 【温溜别名】 逆注、蛇头、温留 【温溜的功能作用】 清热理气,清泻阳明,消肿止痛,安神通腑 【温溜的定位】 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温溜穴解剖】 在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温溜主治功能】 主治头痛、面肿,鼻衄,牙痛,口糜舌肿,吐涎,咽喉肿痛;肠鸣,腹痛,泄泻;癫狂,痫证,吐舌;疟疾,疔痈,四肢肿,肩臂痿痛不举,伤寒,颈痛等。现代临床多用于下腹壁肌肉痉挛,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前臂疼痛等。 【温溜配穴】 配期门治项强伤寒; 配劳官治口腔炎; 配足三里治肠鸣腹痛。 配曲池,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喉痹不能言。 配足三里、上巨虚,有调理肠腑,行气止痛作用,主治肠鸣,腹泻,腹痛。 配仆参,有豁痰宁神作用,主治癫疾。 【温溜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方法】 按摩温溜的手法可以采用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等。温溜有驱寒的作用,所以经常手凉、手心爱流冷汗的人可以多揉温溜。突然鼻出血时,也可用拇指压迫温溜,过一会儿鼻血便会止住;若是脸上起了痘痘,及时揉温溜,第二天痘痘就下去。此穴还具有通经络,祛风湿,止臂痛之功用于治疗循经的各种痛症。 【温溜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在腕后五寸。 《太平圣惠方》: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 《循经考穴编》:一法:偏历后二寸。 《针灸甲乙经》:疟,面赤肿;肠鸣而痛;癫疾,吐舌鼓颌,狂言见鬼;狂仆;口齿痛。 《备急千金要方》: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主疟。 《千金翼方》:狂癫哭泣。 《针灸甲乙经》: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 《备急千金要方》: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千金翼方》:狂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