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溪】 出《灵枢·本输》。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之经穴,五行属火。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阳溪。 【阳溪别名】 中魁 【阳溪的功能作用】 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祛风泄火 【阳溪的定位】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或以两手虎口交叉,当拇指尽处是穴 【阳溪穴解剖】 阳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深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阳溪主治功能】 阳溪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腕部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鼻衄、鼻鼽、龋齿痛、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肘臂不举、热病心烦、癫狂痫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神经性头痛、扁桃体炎、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偏瘫、小儿消化不良等。临床上主要用于配合治疗头痛、目赤肿痛、耳聋,手腕痛等病症。 【合谷配穴】 配印堂、太阳治前头痛; 配阳谷治目赤肿痛; 配合谷治咽喉肿痛; 配阳池、阳谷治腕关节痛。 配阳谷,有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配列缺,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腕部腱鞘病。 配解溪,有宁心安神作用,主治心悸怔忡。 【阳溪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方法】 按摩手法可以用按法、点法、揉法、按揉法、点揉法、点按法、掐法、拇指弹拨法。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此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此穴名为阳溪,是指阳气像溪水般周流不止,所以此穴最善通经活络,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阳溪是补阳气、提精神的要穴,有清泻阳明,舒筋利节的作用; 【阳溪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痂疥,阳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医宗金鉴》: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