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太白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18 21:39|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413| 评论: 0

摘要: 【太白穴】出《灵枢·本输》,国际代码:SP3,拼音:TaiBai,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五腧穴属土,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 ...
太白
出《灵枢·本输》,国际代码:SP3,拼音:TaiBai,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五腧穴属土,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

太白穴定位
位于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灸之宝取穴法
太白在跖区,第一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太白穴的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扶脾土、和中焦、调气机、助运化等作用

太白穴主治病症
主治肠鸣,腹泻,腹胀,胃痛,便秘等脾胃病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等。

太白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白穴配穴
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公孙、大肠俞,治肠鸣、腹泻。
配公孙、大肠俞、三焦俞,有清利湿热的作用,主治肠鸣,腹泻。
配复溜、足三里,有和胃调中的作用,治腹胀。
配内关、足三里、大椎天枢合谷,治发热身重、腹痛胀满、呕吐、泄泻。

太白穴名解
太,同大,广大,高大之意。为脾经之原穴,属土。太白,山名,即终南山。《淮南子·墜形》:“西方金也,其神名太白。”土生金,金气至此已明显如星矣,可与隐白互参。穴在高大突起的第一跖骨小头之后缘,且此处皮色亦较白,骨高肉白,故象形比拟而以太白山名之。

太白穴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太白穴相关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输。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针灸甲乙经》:“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泻,善饥而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针灸甲乙经》: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身重骨痠,不相知,太白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膝股肿,痠转筋。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主热病先头重,颜痛,烦闷,心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又热病满闷不得卧,身重骨痛不相知。主霍乱,逆气。
《针灸大成》: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泻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肠鸣,膝股胻酸转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胀胸满,心痛脉缓。
《医宗金鉴》:太白、丰隆二穴,应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黄,舌强而疼,腹满时时作痛,或吐或泄,善饥不欲食,皆脾胃经病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16:24 , Processed in 0.1149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