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隐白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18 20:36|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450| 评论: 0

摘要: 【隐白穴】出《灵枢·本输》,别名:鬼垒、鬼眼、阴白;国际代码:SP1,拼音:YinBai,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腧穴属木,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 ...
隐白
出《灵枢·本输》,别名:鬼垒、鬼眼、阴白;国际代码:SP1,拼音:YinBai,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五腧穴属木,本穴物质为地之地部的气化之气,其性温湿,有木的生发特性,故其属木。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开0.1寸。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

隐白定位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的爪甲根部)。

灸之宝取穴法
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

隐白的功能作用
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

隐白主治病症
主治月经过多,过时不止,崩漏;便血,尿血、吐血等慢性出血;癫狂,多梦、烦心善悲、尸厥,惊风(慢);腹满、腹胀、暴泄、善呕、心痛、胸满、咳逆、喘息。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炎、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等。

隐白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用于止血。
注意:不宜瘢痕灸。

隐白配穴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配大敦,有醒脑开窍的作用,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配厉兑,有健脾宁神的作用,主治多梦。
气海、血海、三阴交,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月经过多。
配脾俞、上脘、肝俞,有益气活血止血的作用,治吐血,衄血。
配灸关元,治崩漏。
水沟,治疗失血之昏迷。
足三里,治便血。


隐白名解
隐,《说文》:“蔽也。”有隐藏、隐蔽不显之义。白,《说文》:“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凡白之属皆从白。”《黄帝内经素问·阴阴应象大论》:“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藏为肺,在色为白。”白,指金气的颜色。为土能生金,金气隐伏之意。此穴在足大趾内侧,距爪甲角约1分的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阴脾土之井穴,为脾足太阴脉所出,脾为土脏,言土气在此已经发生,金隐土中,金气亦已开始隐伏。本经承历兑之金,由足阳明之阳,传交足太阴之阴,取之有生金荣肺之用。金色白,坚刚为阳,穴居阴经之下,犹潜龙之隐,太阴根于隐白,而主治气喘,且其穴居隐处而肉色白,故名隐白。

隐白穴解剖
有足背内侧皮神经之趾背神经和趾背动脉分布。布有腓浅神经的趾背神经与趾底固有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趾背动脉通过。

隐白穴相关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针灸甲乙经》:“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1]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针灸大成》: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
《针灸大成》:下血,主肠风,多在胃与大肠,针隐白,灸三里;吐衄血,针隐白、脾俞、肝俞、上脘。
《针灸聚英》:小儿客忤,慢惊风。
《杂病穴法歌》: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医宗金鉴》:隐白主治心脾疼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16:47 , Processed in 0.0994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