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 别称上管(《千金方》),出《灵枢 四时气》中。属于任脉,与胃经、小肠经的交汇穴。上与下相对,脘同管。位居心蔽骨下3寸,适当胃的上口贲门处,主治胃疾,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如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上脘别名】 上管 【上脘的功能作用】 和中降逆,利膈化痰 【上脘的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仰卧取穴。 【上脘主治功能】 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等。 【上脘配穴】 上脘穴配巨阙、内关治急性胃痛,呕吐,呃逆。 上脘配中脘,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的作用,主治胃脘疼痛,饮食不化。 上脘配丰隆,有理气止痛,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心痛呕吐,伤寒吐蛔。 上脘配神门,有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发狂奔走,失眠烦躁。 【上脘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方法】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上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为自己准备早餐的同时,就可以随手按压此穴位!上脘穴的最大功效就是刺激肠道蠕动,经常刺激此穴位,是对食道的最佳保护,避免饮食过快,造成食物淤积于胃部,产生消化不良,从而导致体重上升。 【上脘相关文献】 1.《甲乙经》:“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 2.《纲目》 “卒心痛不可忍,刺上脘8分,先补后泻。” 3.《百症赋》:“发狂奔走,上脘同起于神门。” 4.《针灸甲乙经》: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5.《类经图翼》:孕妇不可灸。 6.《普济》:针入八分,先补后泻,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立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