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陵穴】 出《灵枢·经脉》,国际代码:ST26,拼音:WaiLing,属足阳明胃经,具有沉降胃经经气中的脾土尘埃的功能。该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腹痛,疝气,痛经。 【外陵穴定位】 于人体的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灸之宝取穴法】 位于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 【外陵穴的功能作用】 调血理气、和胃化湿 【外陵穴主治病症】 主治腹痛,疝气,痛经,泄泻,痢疾,腹胀,肠鸣,阑尾炎,输尿管结石,胃炎,肠炎,肠痉挛等。现多用外陵以治疗阑尾炎、输尿管结石等。 【外陵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针感向下放散。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外陵穴配穴】 配子宫、三阴交,可用于缓解痛经。 配阑尾、足三里,适用于阑尾炎。孕妇禁灸。 配太冲、三阴交,治疝气。 【外陵名解】 外,指本穴气血作用的部位在经脉之外。陵,陵墓也、土丘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的脾土微粒输送胃经之外。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太乙穴、滑肉门穴、天枢穴诸穴,胃经下部气冲穴等穴传来的天部风气及风气中夹带的脾土尘埃,上下风气交会后在本穴形成了一个风气场的驻点,随风气扬散的脾土微粒则随着在本穴的风停气止由天部沉降于地,在穴周外部形成了脾土堆积的土丘,故本穴名为外丘穴。 【外陵穴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外陵穴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外陵,在天枢下、大巨上,足阳明脉气所发。 《针灸甲乙经》:腹中尽痛,外陵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腹中痛,心如悬,引脐腹痛。 《针灸大成》:主腹痛,心下如悬,下引脐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