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穴】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太一,泰乙。国际代码:ST23,拼音:TaiYi,属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腹部,脐中上两寸,前正中线旁开两寸,当腹直肌及其鞘处。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等神志疾患。 【太乙穴定位】 在上腹部,脐中上两寸,前正中线旁开两寸。 【灸之宝取穴法】 在上腹部,肚脐正中线上2寸,然后旁开2寸处即是太乙穴。 【太乙穴的功能作用】 消食导滞 【太乙穴主治病症】 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现代多用太乙治疗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肠疝等消化系统疾病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癔病,癫痫,精神病。 【太乙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8~1.2寸[2][7],局部有酸胀沉重感。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太乙穴配穴】 配足三里、脾俞,治消化不良。 配足三里,脾俞、胃俞,有健脾消食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 配滑肉门,有清心化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癫狂,吐舌。 【太乙名解】 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到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散开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相同,一通乙。 【太乙穴解剖】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分支及其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横结肠)。 【太乙穴按摩方法】 用手指的指端对腹部的太乙穴进行揉搓刺激,待穴位处微微热胀就可以。刺激该穴起到引导释放体内风湿邪气的作用,中医认为神志疾病的病因是风邪入脑湿邪阻滞,刺激该穴起到引导释放体内风湿邪气的作用。风邪湿邪祛除,神志自然恢复。 【太乙穴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心烦吐舌。 《针灸大成》: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备急千金要方》: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