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冲穴】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气街。国际代码:ST30,拼音:QiChong。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冲脉之交会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漓,月经不调,带下,难产,遗精,阳痿等. 【气冲穴定位】 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仰卧取穴。 【灸之宝取穴法】 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仰卧取穴 【气冲穴的功能作用】 润宗筋、理下元、散厥气。 【气冲穴主治病症】 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阴茎中痛,阴肿,奔豚,阴茎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现代又多用气冲治疗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等。 【气冲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气冲穴所处位置,男子约当精索、女子约为子宫圆韧带处,且靠近动脉,故宜慎刺少灸。 一般直刺0.5~1.0寸,局部重胀。注意:针刺不宜过深。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气冲穴配穴】 配曲泉、太冲,有温经理气的作用,治疝气。 【气冲名解】 气,此处指下腹阻胀之气。冲,指冲动、上冲,亦有交通要道之义。本穴居归来穴之下,为腹气出入冲要,故名“气冲”。《内经》称为“气街”。《黄帝内经灵枢·街气》:“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内经·动输》载:“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此穴在鼠鼷部的股动脉搏动处,属“四街”之一,为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人当呼气时,腹气由归来下降:吸气时,腹气由本穴上冲,与归来成橐龠之用。归来居本穴之上,其作用为镇坠下降,本穴居归来之下,其作用为擎举上冲,故名“气冲”。 【气冲穴解剖】 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12胸神经前支和第1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气冲穴相关文献】 《医学入门》:“天枢下八寸动脉。禁针,灸五壮。主腹中大热攻心,腹胀,脐下坚,癫疝,阴肿阴痿,茎中痛,两丸牵痛不可仰卧,及石水腹满,热淋不得尿,妇人月水不通,无子,气乱绞痛,胞衣不出。已上不容至此,俱腹部三行。” 《素问》:刺气街,中脉,备不出为肿鼠仆。 《备急千金要方》:主腹中满热,淋闭不得尿。 《铜人针灸经》:炷如大麦,禁不可针。 《黄帝内经素问》:刺气街,中脉,备不出为肿鼠仆。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针灸甲乙经》:腰痛控睾,小腹及股,卒俯不得仰,刺气街。脱肛,下利气街主之。妇人无子及少腹痛,刺气冲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