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溪穴】 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国际代码:ST41,拼音:JieXi,属足阳明胃经,五行属火。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本穴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 【解溪定位】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灸之宝取穴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解溪的功能作用】 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解溪主治病症】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解溪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解溪配穴】 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 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配丘墟、商丘,治踝关节痛。 配条口、丘墟、太白,治膝股肿、胻酸转筋。 配阳跷,治癫疾。 【解溪名解】 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解溪穴解剖】 在拇长伸肌膜与趾长伸肌胫之间;有胫前动、静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解溪穴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阳跷主癫疾。” 《百症赋》:“惊悸怔仲,取阳交、解溪勿误。”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主口痛,啮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惊。主膝重,脚转筋,湿痹。白幕复珠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针灸大成》:头风,面赤,目赤,眉攒疼不可忍。 《针灸逢源》:寒湿脚气,灸解溪七壮。 《玉龙歌》: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类经图翼》:泻胃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