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 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下脘别名】 下管,幽门 【下脘的功能作用】 健脾和胃、降逆止呕、健脾利湿 【下脘的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下脘主治功能】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呕逆,泄泻;虚肿,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以及消化不良等。 【下脘配穴】 配天枢,消积化滞,治肠鸣腹胀; 配中脘、内关,温中和胃,治疗呕吐胃痛。 配陷谷,有行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肠鸣,食谷不化。 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坚硬胀,痞块。 配足三里,有行气降气,宽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下脘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按摩方法】 将食指和中指并拢,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按揉下脘穴3分钟,就可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下脘穴掌管食物由被初次咀嚼到真正消化的中转过程。如果下脘穴位出了毛病,很容易让体内毒素逐渐增多,造成小腹、臀部或者大腿处的脂肪堆积,就会显得多余粗重。但是只要每天刺激按揉下脘穴,就可以让食物彻底消化,塑造迷人身材。按摩下脘可缓解治疗脘痛、腹胀、呕吐、呃逆、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痞块、虚肿等 【下脘相关文献】 1《针灸大成》:“六腑气寒,谷不转化。” 2《针灸甲乙经》:“在建里下一寸。” 3《素问·五常政大论》:“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亦为土郁(脾郁)之常见症候。 4《景岳全书·伤寒典》:“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满,……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脏,此其将入未入犹兼乎表,是即半表半里之证,只宜以小柴胡汤之属加枳壳之类治之。”其治法,龚廷贤《寿世保元》主张“调中,补气血,消痞清热,攻补兼施。” 5《杂病源流犀烛·肿胀源流》:“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月真)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有食积而成者,有痰结而成者,有湿热太甚而成者。虚则补其中气,宜调中益气汤;实则消食,宜资生丸;豁痰宜豁痰汤;除湿宜二陈汤加猪苓、泽泻;有湿热清热,宜当归拈痛汤而消导之,亦不可用峻剂,致伤元气。”参见痞、气痞、痰痞、实痞、虚痞等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