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正穴】 出《针灸甲乙经》。国际代码:SI7,拼音:ZhiZheng,属手太阳小肠经,为小肠经络穴,因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与小肠经相表里的心经之气随之汇入本穴,本穴有联络小肠经与心经气血的作用,故为手太阳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主治头痛,项强,肘臂酸痛;热病;癫狂;疣症。 【支正穴定位】 在前臂背面尺侧,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灸之宝取穴法】 支正穴的位置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 【支正穴的功能作用】 有安神定志,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作用。 【支正穴主治病症】 主要用于外感热病、神志及其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寒热、头痛、目眩、项强、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等。 【支正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下放散至手。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支正穴配穴】 配三焦俞治目眩头痛。 配神门治神志病。此为原络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癫狂,精神病。 配曲池治肘臂手指痛不能握。 配肩髎,有舒筋通络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挛急。 配少海、曲池,治肘臂手指痛。 【支正穴名解】 支指离,正指正经。杨上善曰:“正,正经也。支,络脉也。太阳正经之上,支别此络,走向少阴,故曰支正也。”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本穴取穴以手托颐,指尖于本侧向上旁竖,本经转成当前直线,穴适当腕肘折中处。《金针梅花诗钞》支正条:“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因名“支正”。盖以取穴姿势而得名也。 【支正穴解剖】 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布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 【支正穴相关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 “支正、少海主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食,身热项痛而强,振寒寒热。” 《医宗金鉴》 “七情郁结不舒,肘臂十指筋挛疼痛,及消渴饮水不止。”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髑。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针灸甲乙经》:振寒,寒热,颈项肿,实则肘挛,头项痛,狂易,虚则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风疟,支正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目眩。 《针灸大成》:主惊、恐、悲、愁、癫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