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迎】 出《素问·气穴论》。属足阳明胃经。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大迎别名】 髓孔 【大迎的功能作用】 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大迎的定位】 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大迎解剖】 布有面神经及颊神经,前方有面动、静脉通过。 【大迎主治功能】 主治齿痛,颊肿,牙关紧闭,口歪,口噤,及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牙痛等。 【大迎配穴】 配颧髎、听会、曲池,有疏风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恶寒。 【大迎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斜刺0.3-0.5寸,或沿皮刺0.5-1寸,避开动脉。 艾条灸3-5分钟。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方法】 双手拇指指腹按于大迎穴,其他手指支持于面部,呼气时用拇指指腹点按大迎穴5秒,吸气时松离,重复按摩30次,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整个面部放射为好。按摩大迎穴有增进脸部血液循环和使皮肤紧缩的功能,可以消除双下巴,预防脸部松弛,还可辅助治疗牙痛、口腔溃疡等。 【大迎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外台秘要》:主寒热,颈瘰疬,癫疾,口喎,喘痉悸,口禁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