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24 11:53|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272| 评论: 0

摘要: 【后溪穴】出《灵枢·经脉》,国际代码:SI3,拼音:HouXi,属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 ...
后溪穴
出《灵枢·经脉》,国际代码:SI3,拼音:HouXi,属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五行属木,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后溪穴定位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灸之宝取穴法
微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后溪穴的功能作用
有散风清热、清心安神、 通经活络的作用。

后溪穴主治病症
后溪主治头项、五官、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项强痛、角弓反张、头晕目眩、头痛身热、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癫狂、癫痫、心胸烦闷、手肘五指尽痛等。现代又多用后溪治疗癔病、神经衰弱、落枕、尺神经麻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神经性耳聋、肩关节周围炎等。

后溪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整个手掌部放散。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后溪穴配穴
配天柱,有通经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落枕。
配翳风、听宫,有聪耳开窍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大椎、间使,治间日疟。
配风池、百会、太阳,治头痛眩晕。
水沟、压痛点、相应夹脊穴,治急性腰扭伤。
配水沟、条口透承山、大椎,治腰背肩部疼痛。

后溪穴名解
后为方位,与前相反;水注川曰溪。前谷、后溪两穴俱承少泽之泽,犹雨露充沛,沟渠盈溢脉气流行,如走溪谷,故称“前谷”、“后溪”。两穴治症略同少泽。《针灸甲乙经》有:“后溪者,木也。”位于小指本节后的横纹头处,较前谷高起,有小肉之会,因名后溪。

后溪穴解剖
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深层有尺神经的深支和小指尺掌侧动脉的分支分布。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并有指背动、静脉及手背静脉网通过。

后溪穴相关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输。
《针灸甲乙经》:振寒,寒热,肩膈肘臂痛,头不可顾,烦满身热,恶寒,目赤痛,眦烂,生翳膜,暴痛,鼽衄,发聋,臂重痛,肘挛,痂疥,胸中引膈,泣出而惊,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寒热颈颔肿,后溪主之。狂互引癫疾数发,后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肩臑痛。主风身寒。主身热恶寒。主眦烂有翳。主泣出而惊。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针灸大成》:主胸满,颈项强,不得回顾。
《针灸大成》:主头面项颈病,与申脉主客相应。手足拘挛战掉,中风不语痫癫,头痛眼肿泪涟涟,腿膝背腰痛遍,项强伤寒不解,牙齿腮肿喉咽,手麻足麻破伤牵,盗汗后溪先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寒热。
《医宗金鉴》:盗汗后,溪穴先砭。
《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
《拦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肘后歌》:胁肋腿疼后溪妙。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5-25 07:29 , Processed in 0.09401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