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穴】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肠哀、肠屈。国际代码:SP16,拼音:FuAi,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阴维之会。在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之功效。 【腹哀穴定位】 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灸之宝取穴法】 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上中脘穴旁开4寸。仰卧取穴 【腹哀穴的功能作用】 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的作用 【腹哀穴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肠腑等疾患:如腹中疼痛、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便秘等。现代又多用腹哀治疗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腹哀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腹哀穴配穴】 配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治消化不良。 【腹哀穴名解】 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质为大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之于地部,脾土受湿而无生气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气不生也,故名。 【腹哀穴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肌部及腹横机肌部;有第8肋间动、静脉;分布有第8肋间神经。 【腹哀穴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针灸聚英》: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 《针灸甲乙经》: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足太阴、阴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