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横穴】 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肾气、人横。国际代码:SP15,拼音:DaHeng,属足太阴脾经,太阴脾经、阴维脉之交会交。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主治腹痛,腹泻,腹胀,泄泻,便秘,习惯性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麻痹,痢疾,久痢,肠寄生虫病,肠蛔虫症,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等。 【大横穴定位】 在腹部,距脐中旁开4寸。 【灸之宝取穴法】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仰卧取穴。 【大横穴的功能作用】 温中散寒,调理肠胃,大横有理肠温中的作用 【大横穴主治病症】 大横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腹胀、腹痛、泄泻、便秘、四肢无力、惊悸怔忡等。现代又多用大横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肠麻痹、肠寄生虫病等。 【大横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平刺2.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大横穴配穴】 配四缝、足三里,治肠道寄生虫病。 配天枢、上巨虚,治绕脐腹痛。 【大横穴名解】 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大横穴解剖】 浅层有第10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第10肋间神经、动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及第十肋间动、静脉 【大横穴相关文献】 《针灸甲乙经》:大风,逆气,多寒,善悲,大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四肢不可举动,多汗洞痢,灸大横随年壮。 《外台秘要》:挟脐旁,去两边各四寸五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