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伏兔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13 18:13|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476| 评论: 0

摘要: 【伏兔穴】出《灵枢·经脉》。别名外沟、外丘。国际代码:ST32,拼音:FuTu。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主治腰腿痛 ...
伏兔
出《灵枢·经脉》。别名外沟、外丘。国际代码:ST32,拼音:FuTu。属足阳明胃经。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或术者以手腕横纹抵患者膝盖上缘,当中指到达处是穴。主治腰腿痛,膝冷,下肢麻痹或瘫痪,脚气,及股外侧皮神经炎等。

伏兔穴定位
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

灸之宝取穴法
正坐屈膝成90度,膝髌上缘中点上6寸,约2横掌,8指宽处即是穴。


伏兔穴的功能作用
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伏兔穴主治病症
主治膝腿麻痹,酸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伏兔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传至膝部。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伏兔穴配穴
配肝俞,有温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寒疝;
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膝腿冷痛、无力。
配髀关、犊鼻,有疏通经络的作用,治腿膝疼痛。
梁丘、阳陵泉、昆仑,治腿膝屈伸不利。

伏兔名解
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


伏兔穴解剖
浅层布有股外侧静脉,股神经前皮支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股神经的肌支。

伏兔穴相关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针灸甲乙经》: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针灸大成》:主膝冷不得温,风劳痹逆,狂邪,手挛缩,身瘾疹,腹胀,少气,头重,脚气,妇人下部诸疾。
《备急千金要方》: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风劳气逆,膝冷不得温。
《医宗金鉴》:“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脚气痛痹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19:44 , Processed in 0.10788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