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府】 出《素问·气府论》。别名属督脉。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生发之源,故名风府。风,指风邪;府,集聚处。穴当风邪易侵之处,《素问·风论》:“风气循府而上,则为脑风。”张舜民《画墁录》载:宋仁宗病,药未验,召草泽医,始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开眼曰:“好惺惺!”次日病大减。后有以“惺惺”称所刺之穴(风府)。 【风府别名】 本穴、鬼穴、舌本、上椎、惺惺、鬼枕。 【风府的功能作用】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风府的定位】 清热散风、通关开窍、散热吸湿。 【风府穴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韧带、黄韧带;穴区内伴行动脉,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再深层有硬脊膜和脊髓。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风府主治功能】 主治头痛、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风府配穴】 配百会、太冲,可疏肝理气、通阳止痛,主治头痛; 配肺俞、太冲、丰隆,可化痰理气解郁,主治癫狂; 配人中、太冲,可疏风镇惊、通关开窍,主治惊风; 配肺俞,廉泉,可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主治咽喉肿痛。 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风府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古人传下来对风府是严禁艾灸的,说是会火借风势,会更加猖狂,在体内乱窜。古人常说的灸法是指直接灸、化脓灸、艾柱灸,也就是直接把艾绒放在皮肤表面点燃,是会把皮肤烫伤,然后引起良性的发炎反应,从而来治病。现代实践证明这个穴位是可以用的温和灸、悬灸的灸法来刺激穴位,它们的刺激是温热的,并不会产生古人所说的火借风势的现象! 【按摩方法】 中医有“六淫”之说,也就是六邪。这当中,以风为首,说风为百病之长。所以,中医对风是非常注意的。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人们发现,在人体当中有很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风的袭击,所以将其命名为“风”,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等,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风邪的藏身之所。按摩风府穴的时候,可以低下头,女性用左手将头发向前揽起,用右手拇指按摩,其余四指在头上部固定住。这样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点劲,每次按摩30~50次,可以很好地缓解头痛症状。用西医的说法,就是按摩风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也就是大脑的血液供应,按摩完之后会觉得头脑特别清醒,不再晕晕沉沉的。平时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再睡觉,否则湿气进入头部,也是很难消除的。 【风府相关文献】 《针灸大成》:“项后入发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强,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针灸资生经》:“然则风府者,因伤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俗谓三角是也。子少怯弱,春冬须数次感风,自用物护,后无此患矣。凡怯弱者,须护项后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