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府】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阴肺经之脉,中,中焦;府,聚。手太阴肺经之脉起于中焦,穴为中气之所聚;此穴又为肺之募,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募是脏气结聚之处。脾、胃、肺合气于此穴,故名中府。 【中府别名】 膺俞、膺中俞、府中俞、膺中外俞、肺募 【中府的功能作用】 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 【中府的定位】 位于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 云门直下1寸处是穴。 【中府穴解剖】 在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中府主治功能】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肺部病证。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肩背痛等。现代常用于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配肺俞主治外感和内伤咳嗽;配复溜主治肺阴虚之干咳、肺痨等。 【中府配穴】 配肺俞、百劳、膏肓俞针灸并用治肺痨有效。 配肺俞,为俞募穴配穴法,有疏风解表,宣肺止咳的作用,主治外感咳嗽。 配复溜,有生津润燥的作用,主治肺燥热咳嗽。 配意舍,有降气宽胸的作用,主治胸满。 【中府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直刺0.3~0.5寸,或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 禁止向内斜刺,以免伤及肺脏。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按摩方法】 按摩手法可以运用揉法、擦法、点法、揪法。每天顺时针按揉本穴,再逆时针揉按本穴各1-3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以预防胸闷、气喘、肩背痛。但中府穴下方肌肉偏薄,日常保健不宜用力过大,稍稍施力即可。中府穴为肺脏之气聚积之处,位近肺脏,内通于肺气,故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之效。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故还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中府相关文献】 《甲乙经》:手足太阴之会。 《千金方》:中府、阳交,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千金翼》: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脉经》:"寸口脉细、发热、呕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