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大包穴的位置及其主治功效

2016-5-22 09:54| 发布者: 中医艾灸| 查看: 596| 评论: 0

摘要: 【大包穴】出《灵枢·经脉》。国际代码:SP21,拼音:DaBao,属足太阴脾经,脾之大络,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 ...
大包穴
出《灵枢·经脉》。国际代码:SP21,拼音:DaBao,属足太阴脾经,脾之大络,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汇聚而成,且为各经流散于经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经水中包含众多的脾土物质,并由本穴回流脾脏,本穴有联络各部脾土物质的功用,故为脾之大络。该穴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主治胸肋满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

大包穴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灸之宝取穴法
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大包穴的功能作用
属脾之大络,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主四肢肌肉,总统全身阴阳诸经,故取之可治疗全身疼痛。有统诸络,束筋骨,利胸胁的作用。

大包穴主治病症
主治胸、肺、胁肋部疾患:如胁痛、气喘、全身疼痛、四肢无力等。现代又多用大包治疗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大包穴的针法及灸法应用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注意:内为肺叶下部,严禁深刺。
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大包穴配穴
配外关、水沟、阳陵泉,治关节疼痛。
配肝俞、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疼痛。

大包穴名解
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大包穴解剖
浅层有第6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分布;深层有胸长神经和胸长动脉分支分布。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及胸长神经末支;并有胸背动、静脉及第七肋间动、静脉通过。

大包穴相关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包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针灸甲乙经》: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大包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胸胁中痛。主大气不得息。
《外台秘要》:主腹有大气不得息,息即胸胁中痛,实则其身尽寒,虚则百节尽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易灸宝-爱上艾灸    

GMT+8, 2025-4-30 22:28 , Processed in 0.09471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